top of page
A.jpg

NEXUS

connection and intersection

我們的世界存在在與外界隔絕的地方,像是世外桃源一樣,但在我們的區域內,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彼此緊密的連結,也因此能讓人們在這裡自給自足,舒適的生活著。在這裡,除了有大自然景觀以外,也有人造建築依附著地形而生。在北方,有著拔地而起、令人肅然起敬的高聳山脈與高地,而南方,則有個波瀾壯闊的海洋,而在各個地方之間又有許多相對溫和的小山坡、平靜的湖面或溪流穿插。人造的交通系統,如火車、鐵軌、陸橋,交織遍佈整片基地,使得各個地區雖然有所差異,卻仍然能串連在一起。

基地發展

由最初的底稿切成七分,每人負責一塊基地,再從線稿上取出共同的部分,在地形的部分分成了三塊,以分別為高地、平台與低谷,1:200模型高度為+10 +0 -10cm,營造出明顯的高低差。

交通的方面則取經過不同基地的長線條作為道路、橋樑等,在平台中間橫跨左右端的直線則作為火車軌道,往來左右之間的基地。

而不同基地之間重疊的區域則多以量體做呈現,由兩方基地的設計者討論與設計,作為連結基地之間的關係與特色。最後再由每人經由共有的條件結合個人對基地的設計,做出不同樣貌的基地和建築,而將基地組合成一體,不僅能看出每塊基地的差異,也能透過共同的區塊展現出基地的整體感。

指導老師

盧紀邦 老師

現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,負責推動與執行成大USR「相伴2026:齡 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」計畫。個人研究興趣是從社會公共性的角度,思考空間環境與生 活者、行為活動之間的議題與需求,並以社會設計方法,連結在地人事物特質,發想與 實作在地的社會實踐解方。

personal.jpeg

有了上學期的材料、空間、結構等學習體驗,大一下學期的建築設計,雖然還是設計新手,但也可以看見同學們漸漸孵化的建築設計想像。或許看著大師的案例、學長姐的成果,會覺得欣羨、想要小試身手,將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想法,隨手付諸於模型、圖面,是大一生的特質與魅力。突來的疫情,似乎打亂了課程節奏,但卻是大一的優勢,在設計手法尚未定型之前,有著各樣的可塑性與適應力。線上、實體、數位建模、實體模型,課程與作業要求瞬息萬變,雖然辛苦,相信也能練就大家的韌性與多元能力。鼓勵大家 ,在這多變的時代,繼續能有這樣的開放性,用身體來感覺每一個思考時的呼吸、記得每一個學習時的味道,成為自己在建築設計的養分。

錨點 1
ViewCapture20220530_162127_edited.png

廖佑群

Image78.jpg

韋佩宜

283355556_527278339108686_842685031325813475_n.jpg

沈靖

主視覺4.png

賴芸蓁

Enscape_2022-05-30-06-25-45.png

郭燕熙

視覺改.png

王登業

Enscape_2022-05-29-14-49-47_edited.jpg

黃昕柔

bottom of page